{{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省油是大家買 Spade / Porte 的買因之一,但好多人在實際使用後都話 "無想像中慳油",又見到網上好多人閒閒地一缸油行五百公里,及後就是一輪罵戰。作為十幾年 Porte 車主的我,在此可以分享一下開 Spade / Porte 點先可以真係慳到油 (錢!) ~
首先講講官方油耗數據,前期 2012 - 2015 用 1NZ-FE 引掣的油耗是 20.6km/L,而尾期 2015/7 - 2021 用 2NR-FKE 的可以做到 22.2km/L,不過日式 JC08 個數據真係參考就好,實際香港路面要打個七折 (70% 高速 30% 市區),大概分別是 14.42km/L 和 15.54km/L,用最多香港人用幾多錢一公里既話,即是 $ 1.24/km 和 $ 1.16/km (假設折扣後 $ 18/L),或者一缸油行 490km 和 528km (假設打爆油缸入 34L 滿),如果你架車接近以上數據,恭喜你,你架車非常健康,否則以下講既你可以慢慢研究下。
黃金右腳?
在假設架車保養有做足的情況之下,司機問題會大於機件問題,問下自己:
1. 是否常常大油起步?
2. 有沒有好好利用慣性行車?
3. 常常行快線甚至超速駕駛?
4. 有沒有避開塞車路線?
第一點是最耗油的,架車由靜止起步需要很大扭力把車子推郁,試下別催谷油門,以較淺角度慢慢俾油速度自然上去;第二點是好好利用路面環境,例如有暗斜的路面可以放開油門由車子滑行,或在市區路面前進一段距離後放開油門一段距離再慢慢俾油再去番之前的速度,利用車子重量的慣性行駛都是省油辦法之一 (好多歐洲車直情有在放開油門後有滑行模式)。常常行快線或超速都有不斷催谷油門或不斷變速,長時間下一定會俾定速巡航耗油得多,而第四點很容易明白,避開要不斷開開停停的環境是最理想的。
Spade / Porte 行駛建議:
1. 長期 Keep 住綠色 ECO 燈仔著,代表架車在最佳燃耗比的狀況下
2. 不要超過 80km/hr 行車,這是因為風阻的關係,不相信的話,試下在 80km/hr 和 100km/hr 下試聽風嘈便會知道 (當然這要配合路面環境)
3. 不要大油起步,保持一定油門角度直到巡航速度為止
已經黃金右腳了,還可以點做?
那就要檢查一下保養問題了! 最簡單的是問下自己:
1. 有沒有定時更換機油?換的機油是合適的嗎?
2. 波箱油有沒有一併更換?
3. 火咀和引擎風隔有沒有更換?
機油方面,有六年以上、行了八萬公里以上的可以用 5w-30 的偈油,否則可以用 5w-20 的偈油進一步減低引擎阻力也對油耗有幫助,不建議用 30 度數以上的偈油,更高黏度雖然更可保護引擎,因引擎不會去到很高溫度所以用 30 或 20 已經足夠,太高的黏度只會增加不必要的引擎阻力從而增加油耗;至於波箱油很多人也會忽略,CVT 波箱的換油間隔比起傳統波箱更短,以豐田的 CVT 為例,15,000 至 20,000 公里或一年就必須更換一次波箱油,每三次更換波箱油就必須更換波箱底油隔,令波箱長期在足夠壓力、散熱和清潔的環境下運作,這對油耗有非常大的影響。至於火咀和引擎風隔,舊了就會影響工作效率,定期更換是必須,火咀建議是 50,000km 或兩年一次,風隔就必須在每次換偈油時一併更換。
黃金右腳 + 保養做足了,但都好食油?
先不說機件問題,問一下自己架車的客觀問題:
1. 尾箱是否常常有不必要的負重?
2. 是否用上大尺寸輪圈和闊軚?
3. 是否常常滿載行車?
第一點我見好多會友都係,尾箱都塞滿單車、洗車用品、雜物,汽車負重會直接影響油耗,尤其係以市區為主的行車更甚,有空就減少尾箱的雜物,對油耗非常有幫助。第二點應該很多人都知,在我實際測試下,16 寸和比 15 寸多 5% 油耗,17 寸會比 15 寸多 8% 油耗,而最主要是因為尺寸增大下必須用更闊的輪胎,不過這一點要取捨,因大尺寸輪圈可增加行車穩定性和彎中性能;而第三點和第一點也是差不多的原理,常常二人出行、後座有張 BB 凳和一個成人的,會比九成時間一人行車的油耗表現會相差 15 - 20%。
黃金右腳 + 保養 + 減磅 都做,但都好食油?
那就要檢查以下機件了:
1. 啤令是否燒咗?
四個輪圈中間都會有啤令,如果燒左會大大增加輪圈轉動時的阻力,同時會發生低沉的 "胡胡" 聲,聲音頻率會隨車速上升,如果聽到有類似的嘈音就好大機會是啤令有事,積起架車手動轉一下車輪,如果聽到有雜聲和自動很快剎停就是啤令死掉的徵狀,更換一隻啤令大約千五至二千左右。
2. 氧傳感知器壞了 (O2 sensor) ?
在使用三元催化轉換器以減少排氣污染的引擎上,氧氣感知器是必不可少的元件。由於混合氣的空燃比一旦偏離理論空燃比,三元催化劑對CO、HC 和 NOx 的淨化能力將急劇下降,故在排氣管中安裝氧傳感器,用來檢測排氣中氧的濃度,並向行車電腦發出回授訊號,再由行車電腦控制噴油嘴噴油量的增減,從而將混合氣的空燃比控制在理論值附近。了解氧傳感知器的用途後,就會知道萬一它壞了把錯誤資料傳給行車電腦,計錯空燃比從而令噴油嘴噴油量不必要增加 (會伴隨引擎積碳),就會令油耗節節上升,曾有會友更換 O2 sensor 後油耗由 10km/L 升到 13km/L,效果明顯,而架車也比從前好力。
3. 水膽是否壞了?
這個要發現比較容易,如果有裝一些插 ODB2 的檢測儀,看一下引擎在熱車後的工作溫度是否長期或低於 80 度,如果係即表示水膽長期在開的狀態。水膽中有一個感測器,用來實時監測引擎的工作溫度,當引擎需要冷卻時水膽會打開引入額外的水把引擎降溫令引擎保持在工作溫度,反之就關上令引掣溫度不會過低。水膽長開的情況下,引擎長期不在合適的工作溫度,令效率大力折扣,也會令油耗上升,別以為引擎溫度越低越好,每個引擎都有個最住工作溫度,以達到最佳的功耗。
4. 胎壓和軚尺是否正確?
胎壓會直接影響行車質素和抓地力,更會影響油耗,過低的胎壓令行車阻力大增,司機不自覺要加大油門,一般 Spade / Porte 的胎壓在 30 - 34psi 或 2.4 bar 左右,要檢查也不困難,入油時去油站的打氣機檢查一下和補充便可;而軚尺不正確也會增加輪胎在滾動時的阻力,也會影響軚感和轉向準確度,更會導致輪胎出現不平均的損耗,如果發現軚盤已置中的情況下車子不能走直線,或感到有偏向的阻力,而輪胎或已出現損蝕不平均,那就要去度一下軚尺,一般電腦度軚尺 $ 700 - $ 1,000 左右。
最後,如果做晒上述既項目,油耗都係居高不下,那就真係要入車房,詳細檢查點火系統、引擎壓力等數據,下一次會介紹一些可以減低油耗的補品,敬請留意。